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银行探索金融支持小微企业新发力点 世界观天下

来源:    时间:2022-12-15 18:09:30

目前,金融政策正在持续发力,充分保证小微企业享受到延期还本付息“应延尽延”的政策红利。近日,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力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于2022年第四季度到期的小微企业贷款,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按市场化原则与企业共同协商延期还本付息。

延期还本付息政策能够帮助困境中的小微企业资金不断流、经营不中断,维持小微企业的基本生存,并帮助其实现更好发展。从2020年起,人民银行等部门就出台了中小微企业贷款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并根据实际情况,多次将政策延期,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经营资金周转压力。

同时,也要看到,由于小微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弱,加之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加大了其经营困难,小微企业尚未完全恢复,特别是餐饮、零售、旅游等行业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仍面临一定困难,对金融支持,特别是对资金链的支持需求仍很迫切。此次再度出台针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有助于缓解小微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帮助其走出困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通知》对金融机构的管理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创新延期贷款产品和服务,根据小微企业所属行业、交易场景等特点,提供差异化贷款延期方式,推广主动授信、随借随还贷款模式和线上续贷产品,为小微企业办理相关业务提供便利。

这意味着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不仅要增量还要提质。下一步,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着重探索提高小微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具体举措和实施方案。

要让小微金融切实惠企,必须发挥各类银行机构的作用。建立小微金融长效机制,重在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小微金融服务体系,明确大中小型银行机构的不同定位。大型银行应提升其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首贷户的占比;中小银行应更好地发挥体制机制灵活、贴近市场和客户的优势,“门当户对”地服务好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增强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动力。

毫无疑问,加大小微企业金融支持力度,稳定小微企业发展信心,对于保市场、稳就业、助民生、促内需具有重要作用。各类银行机构要探索金融支持小微企业新发力点,发挥各自优势,完善多层次小微企业信贷供给体系。

支持小微企业纾困恢复发展,大型银行应进一步优化金融服务质效,通过下沉服务重心,更多地覆盖小微企业融资供给“空白地带”。

根据银保监会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国有大型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8.36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89万亿元,已超额完成全年1.6万亿元增量目标。六家国有大型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合计占全部普惠小微贷款余额的36.46%,“头雁”作用明显。

下一步,大型银行需要结合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要求,进一步强化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重点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小微企业的中长期信贷投放,满足小微企业在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绿色转型发展等方面的合理中长期资金需求。

需要强调的是,做好科创型小微企业贷款投放工作,对于深化小微企业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大型银行尤其要关注专精特新小微企业经营中出现的困难。科创型小微企业由于传统抵质押物少,难以达到传统金融机构的融资条件。未来,银行机构要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评估与交易机制,加快普惠金融与科创金融的融合,探索知识产权的确权、定价与交易、质押、风控等多方联动的新模式。

支持小微企业纾困恢复发展,中小银行应强化服务小微企业的战略定位,回归服务地方、服务社区、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充分利用其扎根区域经济、体制机制相对灵活的优势,用好各类政策优惠,助力小微企业走出困境恢复发展。

从普惠贷款总量来看,超过六成的普惠贷款由中小银行提供。因此,在多层次金融市场供给主体中,中小银行是服务小微企业名副其实的“主力军”。

实际上,从实践来看,中小银行服务小微企业面临着风控、获客、科技等挑战。下一步,中小银行要想在小微金融领域实现“量增、价降、低不良”,就必须充分利用数据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在风控、产品、运营、获客等全领域重塑小微信贷全流程价值服务链,实现小微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性。

然而,由于中小银行所处地域千差万别,资产规模又各不相同,找到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办法并不现实,解决之道一定是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方案,是行业基本规律上的因地制宜、因行施策。现有经验表明,科技将成为中小银行提升普惠小微金融服务水平的必由之路。

中小银行应利用数据信息提升风控水平并逐步提升线上化、场景化金融服务效率。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充分挖掘供应链内上下游企业信息流、资金流等信息,通过仓单融资、应收账款融资等业务,提升供应链融资服务效率。同时,中小银行应注重加强信贷风险防控,持续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利用好金融科技手段,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增强对贷款风险的识别和管理。

X 关闭

推荐内容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15-2022 北极医疗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2022016517号-19   联系邮箱:514 676 113@qq.com